近来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“自己上课、听别人的课”。外出的会议少一些,倒是能够静下心来做些本该属于自己的事情。
在做属于自己的事情的同时,我深深地感到:办人民满意的教育,让每一个孩子享受教育的公平,不是简单地对他们友善、和蔼,而是要从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、专业素养和专业责任心入手。简单地说就是要提高师德和师能。弘扬师德、关爱学生是大前提,还要通过提高每一节课的课堂效益,提高教学的质量,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。
一直以来,学校坚持形式多样的校本研修:既有重在引导的大组学习交流,又有旨在实践操作的教研组互动;既有层层递进的改进策略,又有环环相扣的提高方式。让每位教师沉浸在“教学相长”的教研氛围中,博采众人之长。
总体从随堂听课中还是能够发现一些问题,教师们经常反复的问题;
1、 钻研教材不够。我们不能仅仅了解自己的一册教材,我们要“教一本看三本”,横向纵向梳理教材所涉及的知识脉络。前后知识的链接要有铺垫,对于新授的知识点要着重强调,对于新出现的概念要点要让学生入心入脑。教师要有明确的意识:在课堂上的所有环节的设计、所有内容的选择只有一个目的——为学生的认知服务——帮助他们尽快地、更便捷地掌握和运用知识。
2、 从本班学生的现状出发不够。教师们都知道学生学习的问题症结——不善于表达、理解不够,知识的接受程度不同。然而教师容易犯的“错误“就在于此:(1)替学生表达——他们回答不到点子上——害怕他们说错影响上课的进度;(2)替学生总结——学生的表达不够正确完整——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段和教学手法让学生对重点的知识琅琅上口;(3)关注意识不够——顾及全体和个体的方法单一,学生间的交流、合作、探究程式单调,目的性不强——简单的题目样该顾及有差异的学生、是是而非的学生、学习习惯不够的学生;(4)效率不高——知识点密度和效度难以吸引学生,没有强烈的刺激感、新鲜感、求知欲,每个学生实际的生成、转化与理解知识的时间太少。(5)理念转化不够——小班化的教育理念没有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可用的教学环节,越俎代庖,缺少了学生实实在在的感悟。
课堂需要改进、方法需要甄别。我们从实际出发,认认真真地营造和谐向上的教学氛围,一定会用涌现出一批出类拔萃的“能师“!
2008、10、25 10:50 AM